電影正式上映第一天,第一場早場,我就如同先前計畫的前往戲院報到。我習慣在京華城看電影,除了停車方便之外,由於位置略為偏遠,人潮和信義西門等區相比較少,因此也是讓不喜擁擠的我偏好的原因之一。沒想到,今天提早到電影院的我,卻快要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景象。今天是非假日的星期五,但一群二、三十個約莫國中的學生卻出現在售票口排隊,他們都不用上課嗎?國中生尚且如此,大學生上班族就更不用說了。粗略的估計今天第一場的人數大概有60人左右,當我看完電影經過售票處時也已經看到開始排隊的人龍,以這樣的氣勢來看,《2012》就算創下什麼票房紀錄大概也不值得奇怪了。
第一張圖片選用我喜愛的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像,當初看電影預告時也是被這一幕所吸引。坦白說,一開始知道《2012》這部片,腦中馬上想起《明天過後》。只不過比起《明天過後》所提到的氣候變遷等災難,《2012》描述太陽造成的更大災害,似乎讓人更加絕望及無路可逃。如果你對馬雅預言一無所知,對中子質子等專業名詞更是毫無概念,沒關係,你只要帶著輕鬆的心及清空的膀胱進電影院,花費鉅資的驚人特效就會讓你了解這部電影要告訴你的災難有多可怕。
車子在天空飛翔?你沒看錯。比起明天過後,《2012》用了更多更壯觀的特效來告訴觀眾大自然的力量。白宮毀了,宗教聖地毀了,里約熱內盧耶穌像毀了,連位在海拔5000公尺的世界最高寺廟絨布寺都被洪水淹沒了,這樣的人間煉獄,萬物蒼生又該如何自處?於是我們在電影中處處都看到了人性的痕跡。花十億歐元買方舟通行證的酋長代表著權貴的象徵,當他說著他有大家庭要養時,卻沒想到整個世界有更多的家庭一樣身陷浩劫中;一個一個因為發現真相而遭滅口的專家學者,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在粉飾太平的政府官員(阿諾哭哭),表現出來的就是當權者的一手遮天及操弄真相。套一句劇中台詞,誰有權利決定誰該上方舟?而那些當權者,又有什麼資格決定全人類的未來?當災難來臨時,再多的財富也失去了意義,唯一的差別只是在於有人選擇了坦然面對(瘋狂廣播人查理、黑人爵士樂手、美國總統及印度科學家),有的人仍然貪婪自私的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俄國富豪),如此而已。
限量總是殘酷的,也許方舟座位有限,但至少該讓人民知道他們正面臨什麼?或許其他人也能集資造一艘小方舟也說不定。以目前災難片所描述的狀況來看,當世界末日來臨,聖母峰等級的高山及不怕水淹的大船似乎是相對較安全的選擇;或許這部片熱賣會引起富豪搶購潛水艇的風潮也說不定(誤)。當然就正面一點來看,《明天過後》上演後引起了人類對於造成氣候暖化的自省及檢討,但《2012》卻是讓人絕望的束手無策(當然認識造方舟的工人除外)。這讓我想起了千禧年到來前,也有一些言之鑿鑿的末日預言;不過就這次連NASA都罕見的出面澄清,可見得人類的恐懼已經從上個世紀的戰爭逐漸轉移到自然力量的反撲,並且到達了臨界點。
不過,我們並不需為了這樣的劇情而杞人憂天,畢竟電影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娛樂大眾,對於一些事物描寫總難免偏差。舉個例子來說,劇中的美國總統選擇不上方舟,與他的人民站在一起,雖然將高潔的一面表露了出來,但卻可能引起另一波的政治動盪;惹人厭的安修瑟看似冷血無情,但為了維持政治安定,避免在天災前國家就遭人禍毀滅,他的作法似乎也是相當符合政治正確的必要之惡。現實社會中,對錯是非本來就難以界定,不然若要深入細究,恐怕方舟的數量多寡,哪幾國可共乘一艘的席次問題就夠各國勢力大戰一場了。
整體而言,《2012》算是一部娛樂性十足的大片,值得進電影院去好好觀賞。但或許是《明天過後》的震撼還清楚的留在腦海中,以及《2012》對主角約翰庫薩克這個角色的刻劃略嫌薄弱,讓我有些失望,我此刻並無法給《2012》高過《明天過後》的評價。唯一比較震撼的就是那些驚人的特效,聽說整部電影的特效後製整整花了14個月才完成。如果《2012》能夠把一些資源從特效的部份轉移到劇情的描寫及各角色人物的內化,那麼我想整部電影應該會更加成功吧!不過無論如何,《2012》應該毫無疑問的能夠開出亮麗的票房,大家就不妨拭目以待吧!
留言列表